用户名: 密码: 记住
背景色:前景色:字体:[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]
第82章
作者:黎因浅墨      更新:2025-04-08 09:09      字数:3310
  当现在的皇帝还是王爷的时候,跟他们打仗的时候就勇猛异常,现在他都是皇帝了,一国之力尽在掌握,又有炸药这等神器,怕是能将他们直接灭国。
  ——就算到时其他小国或许会因“唇亡齿寒”而与他们就结盟,但那样就能敌得过大虞了?怕是投降者众。
  所以他们现在还得安稳一点。
  当然,想要得到神器,以图以后的心思只是被压下了,却并非是彻底绝了。
  黎淮星不用想法设法去收集证据,去向当权者证明这些,与北狄“相处”多年的当朝,对此都心知肚明。
  所以,才有了他们对互市的支持。
  而他们的“互市”,也不是为了将北狄的野心再次养大,好一句歼灭——当然,如果北狄认不清局面,他们也不介意这么做。
  “互市”既是为了扼住北狄的经济命脉,也是为了腐蚀北狄人心。
  或许这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,但黎淮星见识过成功的日后。
  在许多年后,他们追溯起自己的祖先时,还会调侃自己为“蛮夷之地”、“宁古塔后裔”,但他们只有一个身份,那就是华夏人。
  黎淮星说服皇帝时说: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,我们既‘看到’他们,那自然也要容纳他们。”
  “王之大度,能容他们不同风俗,却不能容他们的不臣之心。”
  “现在,给愿意臣服者一个机会。”
  “普天之下”那句话,不论是当下还是前朝,许许多多的人说过类似的话,但谁都没有黎淮星那么“蛮横”的解释。
  “看到”就要纳入自己的版图吗?皇帝当时一方面觉得黎淮星天真,一方面又觉得这话让自己气血沸腾,哪个皇帝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?
  而现在,黎淮星还有行之有效的、不起刀兵的方法提供,他既然心动,为何不给他些许时间实践一番?
  至于失败的可能?
  不就是北狄的反扑吗?
  他既是个敢“天子守国门”的皇帝,就不可能怕这么点事儿。
  而黎淮星年纪虽小,却也行事稳妥,当真没有让他失望。
  当他以皇帝的身份,再度回到北岚郡的时候,黎淮星不但考察完皇宫选址,将建造方案正式落定,更是已将“互市”初建。
  一开始,哪怕是官方的互市,也让两方百姓望而却步。
  但互市的一切相关条理清晰,还每日都有专门的人耐心的、走街串巷下村的讲解,更有许多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、或新奇惹眼的货物在互市出售。
  哪怕互市之上的百姓还只是三三俩俩,却也让微服而来的皇帝感到满意。
  修葺过的旧王府虽说不如皇宫的一个宫大,可也让皇帝满意。
  “哎哟,这当皇帝啊,还真如你儿时所说那句,睡得比狗晚,起的比鸡早。”老皇帝忽发感慨。
  黎淮星微垂的眼里全是“我不是,我没有,别瞎说”,他当初明明说的是他当伴读的时候,而且也不是当皇帝面儿说的,是皇帝自己来听,还不让内侍通报的。
  简单说就是“偷听”,就是这词也不能用皇帝身上。
  黎淮星虽然跟皇家的关系“尚算亲近”,可也不敢随意接这话。
  老皇帝也不是非要他搭茬,只是这上了年纪,确实是发现自己精力不济,哪怕有太医院的调养。
  太医还说他早年受伤,这北岚郡天寒地冻的气候也不利于修养,但说实话,在这住了那么多年,还真就适应了这里。
  哪怕他也出生在盛京,可就是已经无法适应。
  这座焕发新生的王府,暗地里被围城铁桶一般,黎淮星是唯一一个被皇帝留下暂住的——别说是王府,便是偶尔留宿宫中,那只要皇帝开口,谁也不敢说一句逾矩。
  外头只知道这里被特许,住进一位从盛京来的大人物,却谁也不能见到,一应对外“应酬”,都是由黎淮星和一位老管家对接。
  直到老皇帝来了又去,又过了数月,才有些许消息传来。
  说是此前老皇帝声称旧疾复发,深居疗养,由太子监国一事,真相却是老皇帝微服私访,又有意考察太子,这才有太子监国。
  而经由这段时间的“考察”,老皇帝觉得太子知人善任、从谏如流,又有一颗以民为本之心,堪为明君。
  故而,择日禅位于太子。
  老皇帝执政没几年,忽然又要换皇帝,百姓不免有些忧虑——纵然有不少老皇帝铁血手腕的传闻,但百姓的生活确实是越来越稳定,所以要问老百姓愿不愿意这个时候换皇帝?
  那多数都是不愿意的,可好不容易能安稳几日呢。
  但是不少大臣却是动心思的。
  ——纵使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,但也有“两朝元老”一说。
  与太子共事这段时间里,他们可深觉得太子比老皇帝温和的多,他们可算过了一段不用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的日子。
  哪怕不少人也看得出来,这大抵是老皇帝与太子配合唱的双簧,但既然皇帝都下定决心这么做了,他们为了日子好过一点,就顺水推舟的答应下来,又有何不可呢?
  所以,禅位一事,民间还有些悄声议论,但朝堂之上,除了必要的“挽留”之外,很快,朝臣们都统一了口径。
  一同为新皇登基一事忙碌起来。
  司天鉴选定了吉日,老皇帝便在这一年的立春之日,成功成为了悠闲的太上皇。
  且,春耕一过,太上皇便一番收拾,带着太后前往了北岚郡。
  那里修了规制不小的“行宫”,但一来那是当时还是皇帝的太上皇下旨建造,二来如今住的又是太上皇本人,谁敢在规制上置喙?
  太上皇说是散心,却是年关也不见回,哪怕皇帝几次去信言及边境苦寒,其依旧不为所动。
  作为孝子贤孙,皇家一众怎能不去探望?
  虽说既是趁着新年假期前行,又是将盛京事宜安排妥帖后才走,可到底离开的人是皇帝呀!
  ——皇帝要去尽孝,朝臣们哪怕顶着“留守”的名头,还能尽数不为所动?哪怕要对皇帝表示忠心不二,可太上皇他们也不能不敬着。
  此时,也有敏锐之人、消息灵通之人察觉些什么。可有些聪明人,也总会多想一些,觉得自己“怕是想多了”。
  而等带着一众班底前往北岚郡的皇帝,过了时间也依旧不归来时,不少人心底那曾经冒出的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的想法,再度生根萌芽。
  皇帝一直不回来,将盛京交由王爷看顾,就真的不怕这大虞朝南北分治了吗?
  在他们反复揣度的时候,皇帝终于下了圣旨。
  既是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,亦是落下一颗炸雷。
  皇帝好好的盛京,曾经费尽心力打下来的盛京,说不要就不要了,直接就迁都北岚郡了!
  哪怕那里的“皇宫”还在扩建之中,皇室主子们的住所,还将曾经的王府囊括其中,这才够住。
  哪怕那里是边境,不提外敌环伺,便是气候也是风霜刀剑严相逼。
  可皇帝主意已定,根本不可能更改。
  那些被皇帝带走的大臣,也都是皇帝早早就培养的、看好的、与皇帝一条心的大臣。
  留在盛京的,除了确实是委以重任的,就是跟上也成,挂印而去也立马有人能顶替的存在。
  毕竟,又到了能科考的年岁不是?
  哪怕南地的学子们痛斥那北境穷山恶水、文教不兴,可是寒窗数十载,为的就是光耀门楣,难道就要因此放弃?
  “我等寒窗苦读、孜孜不倦,难不成换了个地方,就能教那些蛮荒之地的人压下去不成?”
  不就是苦寒些许,还能阻挠他们不成?
  他们还就要前往北境,在那些北境蛮夷的家门口,彰显他们的本事!
  有这样一群被打了鸡血的学子在后面紧盯着他们的官位,那些本有意上书反对迁都的大臣,哪能不人人自危?
  还上什么书,赶紧着收拾包袱前往北境吧。
  要是迟了,别说如今的好日子没的过,只怕是到了地方,也不再有他们的位置。
  又一年深秋。
  赶在初雪前,北岚郡新皇宫的第一个五年建设,终于完工了。
  与此同时,一心扑在“图书馆”上的黎淮星,也终于有了收获。
  那一栋楼,窗明几净,在众人眼中闪闪发光。
  它是黎淮星心心念念的图书馆,却也有一个本朝人都能理解的名字。
  可纵然它的名字让他们一眼即明其意思,他们却还是不敢过于靠近。毕竟,这栋楼里当真能传闻中那般,不但有着天下世家大族珍藏的孤本、甚至世家大族都没有的书,还能尽由他们借阅?
  这还是那个蛮荒北境吗?
  读书人哪怕自觉比那些泥腿子胆大,此刻也只是在这栋楼周遭打转,不敢轻易进去。
  时辰到了,下面的人通知黎淮星,最后确认一遍一切无误,黎淮星命人敲锣打鼓、舞狮舞龙,随即拉开了门楼之上的红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