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
作者:
黎因浅墨 更新:2025-04-08 09:08 字数:3295
——因为家里就做麦芽糖,黎成周家这次的糖块个头到是不小,叫孩童们可高兴了好一阵子。
原本“暖房”的这一顿席面,请的就是建房的帮工和亲朋好友,可是以黎成周如今在村里的地位,他的暖房宴,村民们谁不愿意来交好一番?
大家也不叫黎成周难做,由村长组织,从菜蔬到桌椅板凳、掌勺的,都有人做。只是想在黎成周新家前,热热闹闹的吃一顿。
“哎,你说,要是黎家那俩老的,知道如今成周这光景,是不是得毁的肠子都青了?”
热热闹闹的席面中,有人低声交谈着。
被他拉着说这话的人,顿时晦气的呸了一声,道:“你可别说这些话,叫成周听去了。大好的日子,你提这不开心的作甚?”
“再说,人家去镇上了,过吃香的喝辣的日子去了,哪里还在乎咱们这些泥腿子过什么日子?”
虽嘴上说着现如今的日子,是被人家看不上的“破日子”,可实际上嘴角就一直没下去过,显然对如今的日子很是满意。
——往年交完税,谁家不是节衣缩食好一段时间?孩子们险些到了喘口气都是错的、要挨骂的地步。
但是今年呢?
不但大家精神奕奕、满身干劲,他们还马上就要有大头收入了。说不定过不了太久,他们也能想□□米饭的时候就大□□米饭了。
就算不提还没做出的大豆油,便是此前卖粮,可也给他们攒了不少的一笔钱。
这人被呛声也不恼,反倒觉得自己也是脑子糊涂了,怎就想起了那家人?
呛他的人又道:“你怎忽然提起那俩老货?你不会是去镇上给人家通风报信了吧?”
这起先开口的顿时一副焦急样子,撇清关系道:“那可没有,你可莫要胡说,我好好地去找他们作甚?”
再说,就他们那鼻孔朝天的样子,走时也不曾告知任何人去向,他们又上哪里找去?
有那满镇子找人的闲工夫,还不如多干一点活,这油坊早点盖好,他们的大豆油就能早一日出产。
现在建房子,也不必通风散甲醛,都是最原始的材料搭建。
且新老房子的距离也不太远,又有许多村民帮忙,哪怕黎成周那么多的坛坛罐罐,搬起来也快的很。
宣蓉抱着黎淮星,指挥帮忙搬家的村民归置东西。
——婴儿车倒是已经赶制出来了,不如后世的灵活、花样百变,但用起来倒也实用。
但宣蓉一个当娘的,还是想趁着孩子还轻的时候,多抱一抱孩子。只有忙碌起来的时候,才叫黎淮星坐车,由宣姝他们照看着。
等一切归于平静,耳畔只有虫鸣鸟叫,黎淮星才反应过来一个事儿,今儿暖房宴虽然热闹,可是好像没有听见爆竹声?
有喜事,不论是结婚、节日、生日、乔迁还是离婚,不都是要放个爆竹庆祝庆祝?
——甚至丧事也是要放爆竹的。
这个时代显然不会是有“禁放令”的,那难不成是他们家还是太穷了,买不起爆竹?
虽然没有爆竹,怪遗憾的,但黎淮星还不会说话,神仙老爷也不合适问这个问题,黎淮星也只能按下疑惑,沉沉睡去。
然后在若有似无的、村民们的吆喝声中醒来。
是油坊那边传来的声音。
在黎成周家搬迁之后,原来那房子、棚子,就成了正式的豆油作坊。
也不知道村民们今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上工的,等黎淮星吃上一口温热的、无油无盐的蛋羹时,不知哪个大嗓门嚎了一声“出油了”。
好不容易能吃辅食了,哪怕无油无盐,黎淮星也觉得满足了,但这一声,险些让他的蛋羹从嘴边滑落!
而那个三五不时来寻李同了解筒车、翻车制作进度的中年男人,顿时眼珠一转,殷切地看向李同。
他可算是等到了!
第25章 皇帝驾崩
其实大豆的出油率并不算高,只有百分之十一上下。
但这对落花村来说,已经是了不得了收获了。
豆子好种,榨油虽然要费些力气,可农家人最不缺的是力气,他们缺的是活下去的机会。
而现在,他们能做豆腐,能榨油,就算两样东西的价格都不太高,可给了他们活下去、甚至活的好一点点的希望。
虽眼下的油坊,只有黎成周原本那草窝家加几个棚子,不但简陋了点也小了些,但只要能产油了,他们就能有所收益。
村长与族老们商议了,让每家先出一个干活踏实的精壮汉子,这样不论是炒料、榨油还是后续的运输、卖货,都有一把子力气,也不会妨碍家里田地的种植。
只不过哪怕是这样的“挑选”后,人数还是不少的。
毕竟,他们落花村也有着一百三十七户人家。
--当然,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抽出人来。比如黎成周。
还比如两户孤寡老人和一户寡母带幺儿、一户只剩下婆媳三人带一个孙女、两个半大的孙子。
便是如此,村长也有所安排,毕竟油坊一百多人也是要吃喝的,便请了这几家人来忙活灶间的事情。
只是原本为了赶工榨油,这油坊如今还没灶屋。
但都在一个村,哪怕从他们家做好了送来,也不耽误太多。
如此,每日天色将明时,整个落花村就要动起来了。
不仅是人声鼎沸、炊烟袅袅。
来往的小贩也更多了,不过他们来往的次数多,也都知道黎成周家换了更大的住处,倒也没有找错地方。
就是对那旧房子很是好奇,不但有更多人进进出出,甚至还在扩建棚子,这又是要作甚?
这就让村人有话说了,毕竟他们村要榨油可是大事儿,且与这些小贩通气,不说多大的生意,但聚少成多却是必然的。
没几天功夫,油坊里的油攒了两大缸的时候,来落花村买腐乳、酱油、豆干、腐竹和豆腐的小贩们,就被邀请到油坊前看油。
最初的简陋棚子,现在已经有几个又用树枝、草叶编制了四周,不说多保暖,但不论是遮挡些许风雨、阻碍一些探看的视线,都已是够了。
只有屋前的那处棚子,不会遮掩,因为要叫小贩们在此处打油。
“这些油,咱们自己也吃。”负责招呼小贩的是村长的二儿子黎为,他比大哥更伶俐、又比四弟更稳重些。
--村长家也是只一个青壮入了这油坊。而哪个人做哪份工,也是他们各自竞争来的。
眼下未必各个都服气,但也说好了,谁要是做的不好,便是要被替换掉,以一月为期。
这会儿,黎为举着一小碗油,跟小贩们侃侃而谈,简直要把这油夸的天上有、地上无。
“你们村这是把豆子都做出花了。”有小贩道。
这话虽是笑着说的,虽也是夸的,却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都知道是豆子这贱价物件做的,可别想着让他们出高价了。
黎为当然听得出这意思,也不恼,反而说道:“嗐,这不是想过好日子,就得会琢磨嘛。”
“而且咱琢磨出了这东西,也不是一个人藏着,大家都能添点油水,还花比以前少的钱,难道不是好事儿吗?”
有他这一句话,小贩们的心就稍微落下了。既是说了比以前的钱少,这油价就不会因为是新出的、稀有的,而居高不下。
“甚至,咱这油也能如之前的豆腐一般,用豆子、杂粮来换。只不过这豆子和杂粮来换,价就稍高一点。”
出油要油料,他们这些人的吃喝也需要粮食,所以他们也愿意省点事儿,直接收些豆子、粮食。但是也不能收的全都是吧?
所以价格稍微高一点点,约莫也就是等价之后在,再多出两碗左右的量罢了,也并不离谱。
但这显然是针对的是农户们,而小贩们是不会做这种“亏本买卖”的。
小贩们不听黎为的乱夸,只自己确认了这油的质量与价格,各自琢磨着带多少回去卖卖看。
说实话,刚税收不久后的日子里,东西还真不如好卖。
最终这里十来个小贩,一缸油都没打完——虽然这缸也确实很大就是了。
~~~
油坊的热闹,黎成周并不参与。
只有最开始那几天,他在油坊里教授大家“技巧”——其实他自己也没做过,不过是“照本宣科”罢了——现在他便是不去,村民们也能做的很顺利。
他只顾着自己家小就好了。
而家里,生意的事情也井然有序,一直记挂着的、孩子喝奶的问题,也因为买到了羊而得到解决。
——虽然还多养了一只小羊,但每日宣姝或者宣霖,要么出去割草回来,要么赶出去吃草,也不多费事。
他觉得没有哪一刻,比现在的日子更舒坦了。
只是这么看着,他不时都能笑出声。
宣蓉不得不伸手摸摸他的额头,还以为他是生病了,不然为何好好的,站在廊下就发笑?
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