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
作者:
黎因浅墨 更新:2025-04-08 09:08 字数:3296
连着两个话题都不算多高兴的结尾,方孝全便有些不想开口了。
直到黎成周第二锅糖出锅,大家才有高高兴兴起来。
——铁锅可贵,所以黎成周也只能买了小口的。
锅小,这糖就得分几锅熬。
不过也不全做米花糖,一来成本高,要承担的风险也就高些,二来是麦芽糖块既能保存相对长的时间,也总是不愁卖的。
所以后面几锅,都是做了糖块。
这就便需要趁热拉扯了,得黎成周和方孝全这俩大小伙子上,越是往后,这糖越硬,需要的力气就越大。
等三锅糖扯完,方孝全只觉得自己抬胳膊的力气都没有。
但,当黎成周往他嘴里塞了一块白白的麦芽糖块,他又觉得美滋滋的。
“哎,就是这天气太热了。”方孝全道:“我爹娘和嫂子们,每日都要去地里浇水。”
前几天方家俩哥哥卖完了豆腐,也回来帮着浇水。
现在豆腐都卖给了黎成周,便是大哥去卖腐乳,二哥在家帮着浇地。
——倒不是方家父母有偏心的想法,而是大哥确实更能说会道一些。
“好像大半月都不曾下雨了。”宣蓉在一旁做着针线活,拉糖这力气活用不着她干,看火的事情宣姝抢着干。
宣霖在一旁一边默背着学过的内容,一边给躺在竹匾里,自己玩自己的黎淮星打扇。
——他是买不起书的,凑够每年的束脩和笔墨纸的钱都已经拼尽全力。所以他的书都是自己抄来的。
但这些,在与宣大牛分家的时候,也不被允许带出来。
他提起的时候,宣于氏还狡辩说不曾看见。
虽只两本薄册子,还剩半指头长的最次等的墨条和二三十张粗白纸,却也是他的“家长”,他还是很惦记、惋惜的。但黎成周也说的对,反正注定拿不回来,不若好好过好眼下,日后会有更好的。
——他是买不起砚台的,只磨了一块有凹陷的石头凑活着用。
宣霖这一走神,其他人的话题已经从单纯的感慨热,转到了担忧干旱上。
让他也忍不住伸头去棚子外,看那耀眼的太阳。
他才刚刚过上姐夫说的好日子,可经不起一场干旱。
哪怕他还年纪小,却也知道干旱是极为可怕的事情。
只是,不管有多少人忧心忡忡,这天下不下雨,还是不为人所左右的。
但在水利上,黎淮星却是有点法子的。
他在视频里扒拉扒拉,找到了要用的内容,就赶紧将黎成周抓进来学。
原本还觉得神仙老爷大约是灶王爷、食神的黎成周:“……”
但想一想,神仙老爷什么都会,又有什么不对?
~~~~
落花村的地理环境,其实也算是不错了。
至少这么些天没下雨,村人虽是每日里都要挑水浇地,可那条从澄河而来的支流,尚没有水位明显下降的情况发生。
只是农人到底是苦了些,一日日的挑水、浇地下来,好些人的腰都已经直不起来。
黎成周家虽没有田地,但看着这场面,心里也是不好过的。
他往年里,当然也是吃过这个苦的。
——大虞朝如今是男子二十岁才有田分,他还差着一年。而且,如今他分了出来,还得是自己办妥了户籍,才有田分。
但即便如此,黎成周觉得还是得赶紧将神仙老爷教的东西做出来为好。
不仅仅是解当下农人之苦,保住救命的粮食,也能为自己的以后考虑。
虽说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”这话,黎成周还没学过,但不论是世事的磋磨还是跟黎淮星这个神仙老爷的学习,都让黎成周慢慢有了“长远考虑”这个意识。
“这个,这里还得修改一下,你看,我想要它……”黎成周自己醒来后是琢磨了一天多,只有做腐乳和麦芽糖的时候才能专心一些。
只是即便如此,他对这木工活也不是说通的就通的。
更别说拿笔杆子了。
只能将事情托给宣霖来做,他描述,宣霖来画。
但不论是纸还是笔墨,价格可都不便宜,宣霖一听黎成周要多番修改,就有些舍不得,便寻了炭条来画,只等他确认了最终要的样子,再往大张的纸上画。
又是画了快两天的功夫,才在这日的中午,有了满意的答案。
李同也在饭后,被方孝全找了来。
一看到李同那胡子拉碴的憔悴摸样,黎成周都有些不敢认。
李同却是摆摆手,道:“没什么,就是这几日忙了些。过了这时候,再休息休息就好了。”
这些日子他都在师父家和自家来回奔走——师父家的事情不小,可家里的田地也不能不管,只尽数落在父母、妻子头上,所以晚上回来后、早起离开前,他也多做一些。
卫师父手折了,但接来的那单子不能不做,若是误了交货时间,那是倾家荡产都赔不起。
也就只能二师兄和李同来做。
但即便如此,有些工艺太过复杂的,他们俩也确实是做不来。
“所以,到最后只怕还是要赔一些。”李同道。
他师父已经决定这几日就亲自让主顾家道歉,请他们另择人选了。
宣蓉过来给几人送了凉白开,就又回了灶下忙活。
倒是被放在竹匾里的黎淮星,滴溜溜转着眼珠,听着四人商议,但也没谁认为他能听懂,当然不会赶他。
“这是筒车和翻车,你看我这图画的,你能不能看懂。”黎成周道,其实翻车又叫龙骨水车,但考虑到忌讳问题,他还是没提那个名字。
翻车便是一个长、直的木槽的模样,里面有翻页,从尾部的机括转动,翻页被带动,就能汲水,将水往高处运输。
而筒车,则是如摩天轮似的,不用人力、畜力转动,靠着水流带动,筒里装满了水,便会转动到高处。
“倾斜的筒既能装水,带动筒车转动,也能在到达高处的倾斜而下,将水倒入水道里。”
“我们在水车前建一节水道后,还可以打通竹子,将水引到田地里去。 ”
他们村和长溪村都有大块的农田在澄河溪附近,但都有一定距离不说,河岸与田地还有半人多高的坡度。
离得最近的那几块田地,挑水还能省力些,可离得再远些,就吃苦受累的多。
李同的眉头越皱越紧,黎成周给他仔细描述,他是基本理解了这是什么东西,如果真的如黎成周所说,这确实是个好东西。
但,做起来却是不容易的。至少李同觉得,很多地方还得去请教他的师父。
“而且,这么大的水车,用料也是不少,哪怕不用贵价料,价格也不会太便宜。”
如果是黎成周想要,如果是李同自己就能做,他肯定愿意抽时间来帮黎成周研究。
但显然,黎成周家还没有田,他根本不需要这个时候琢磨这些。
所以找他来,除了他是木匠以外,也大约是接着这个机会帮他一二——能赚一些钱,赔钱的时候也不至于那般拮据。
黎成周确实有点帮李同补一点窟窿的想法,毕竟在宣蓉危急的时候,也是他拿出了近乎所有的积蓄帮助自己。
不过李同的担忧,他也是明白。
“咱们镇上是有好几个地主的吧?”
这翻车、水车的,有要考虑地势的,有要考虑用料、价钱的,要想赚钱,也只能去赚那些地主老爷的。
村中能一家买来使的,属实是少数。
便是拿他们落花村的大户黎树家来说,他家六个儿子一个女儿,如今能做活的有十四个大人,最小的女儿和最大的孙辈都是十一岁,也很能帮忙了。
这样的人家,虽田不在最靠近澄河溪的边上,却也是不舍得花那水车钱的,哪怕因为青壮多,家里田地又多、积攒不少。
黎成周道:“这水车也不必是一家一架,一村一架也怕是够用了。”
而制作水车的钱,平均到一个村里的人家手里,也要不了多少钱。
当然,这也只是往好处想。
即便是一家几文、十几文的,却也不是所有人家愿意出,甚至是拿得出来的。
还有些人家会说,家里人多、家里田地离着水近,就不需要花这份“额外”的钱。
这也是黎成周说要用竹子接水管,而不是直接挖水渠的原因。
因为不但没有水泥这类东西保证水流的顺畅,挖水渠也终究会占一些田地,到时候挖谁家的,不挖谁家的?
闹僵起来,事情比这水车钱摊派的事儿更多。
黎成周实话实说道:“我也是寻这一个方法,能有多少人愿意我也并没把握。”
甚至还会有人说,说不定明后天就会下雨了。
今日跟李同谈过以后,他还会去将这事儿告知村长,如果真的有了干旱的迹象,他们还得早做打算。
“若真是旱了,只怕有了这水车,也保不住多少收成。”方孝全唉声叹气道。
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