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2章
作者:
茶暖 更新:2025-04-06 12:12 字数:3706
第705章
好消息,坏消息
“自然。”岑缨咧嘴笑了起来,“不过这喜酒你大约是喝不上了,待你往后得了空,可以到金丘县城来瞧我,不过到时候说不定我身边已是多了好几个娃娃的。”
“娃娃?”徐冲眉头不舒反而拧的更紧了一些,“哪里来的娃娃?我长这般大的年岁,还从未听闻一个人就能生出来娃娃的!”
见岑缨沉默不语,徐冲撇撇嘴,“你这些话,也就骗骗殿下罢了,还真能骗得过我?”
“可你不也帮我圆了这个谎?”岑缨扬起了眉梢。
徐冲一时语塞,许久后叹了口气,“毕竟这样的话,对谁都好。”
是啊,对谁都好。
萧洛安正是需要稳固根基之时,秦家的联姻对于他来说帮助极大。
但秦家,也有秦家骄傲,容不得许多事情。
她这么一个跟随萧洛安出生入死,日夜陪伴他的女侍卫,自然是要碍眼许多,也会为人诟病,使得秦家在背后被人颇多议论。
所以,她必须要消失。
在萧洛安正式开始筹办婚事之前,从她身边消失。
萧洛安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打算以打理田庄为由头,将她暂且支开几年,待势态稳固之后,再将她安排到身边来。
也算是用心良苦。
如若换成旁的女子,必定会为他的诚心感动,遵从他的安排,静待往后的团圆。
但,她是岑缨。
她期盼的感情,素来都是只有两个人。
没有不得已的逢场作戏,亦没有不得已的兼顾全局,满心满眼应该皆是她一人。
但,他是三皇子,现如今是太子殿下。
注定了他无法做到如此,亦注定了他们两个人无法走到一处。
与其到时候痛苦纠结一辈子,倒是不如一开始便不要张口。
没有开始,便没有结束的那一日。
也就没有撕心裂肺,不得已的悲伤。
长痛不如短痛,她现在离开是最好的选择。
但岑缨没想到的是,徐冲竟然看得这般清楚明白。
岑缨不知道徐冲是从何时察觉到了这层,亦不知道他是怎样看明白的,但此时追究,也毫无意义。
岑缨并不去接徐冲的话,只是将自己曾经用的十分趁手的短匕递到了徐冲手中,“这个给你。”
徐冲顿了顿,伸手接过。
这把短匕,是岑缨贴身的武器,论理来说她漂泊在外,不该要她趁手的东西。
但既然岑缨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,他留下这个东西,也算是留下一个念想。
时不时地观赏把玩一番,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挚友。
睹物思人,大抵如此。
“我没什么能送给你的。”徐冲从怀中翻找了许久,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银票出来,“这一百两银子,我积攒了许久,你别嫌弃。”
徐冲贪嘴,身上但凡有一两银子,八钱皆会被拿去买了吃食,剩下的二钱,要等着明日再去买吃食。
他能攒下来银子,还真是一件稀罕无比的事情。
但他肯将这好不容易积攒的银子拿出来给了她,足见她这个朋友在徐冲心中的地位。
岑缨难得冲徐冲露了笑颜,“你留着吧,我这里有不少,足够用了。”
说着话,岑缨拍了拍自己的钱袋子。
银子碰撞,叮叮当当,分量颇重。
“你这是嫌弃我这银子少?”徐冲撇嘴。
“你这是皮痒了讨打?”岑缨扬起了眉梢,伸手就要去握自己的长剑。
徐冲下意识缩了缩脖子,再次撇嘴,“得得得,你功夫好你说了算,索性你是去金丘县城,只要这淀粉肠的摊位重新开了起来,也是不缺银子的,往后要比我富裕许多。”
“不过我先跟你说好了啊,这淀粉肠的摊子从前之所以能够支起来,我这功劳可不算小,你可得惦记着我些,若是往后我得了机会去金丘县城,你可得好好请我吃饭。”
“没问题!”岑缨答应得十分爽快。
“那可说好了,我到时候要吃脆皮烤鸭,粉蒸肉,糯米丸子,草头圈子,红焖羊肉,粉皮靠肉……”
一连串的菜名从徐冲口中吐了出来,速度极快,噼里啪啦犹如竹筒倒豆子一般,听得岑缨有些头痛。
“那你这会儿想不想吃一道菜?”岑缨打断了徐冲的话。
“什么菜?”徐冲顿时来了兴致,一双眼睛迸出晶亮的光,“好吃吗?”
“竹笋炒肉,当然好吃!”岑缨伸手就去捞旁边平日用来支撑窗户的竹竿。
徐冲,“!!!”
过分了!
几乎是脚底板抹油一般,徐冲一溜烟地便蹿了出来,临走之时,没忘记撂下一句话,“不识好人心!”
岑缨拎着竹竿,看着徐冲狼狈离去,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笑声爽朗,带着几分喜悦,尽数落在了萧洛安的耳中。
萧洛安忍不住抿了抿唇,攥紧了手指。
要离开时笑成这般,想来她对于此事应该是高兴的吧。
既然是高兴的,那……
萧洛安转身离去。
夜色渐深,各处除了值守之人,皆是吹熄了烛火。
岑缨房中的烛火也一并被吹熄,且再也没有亮起来过。
翌日,上早朝的萧洛安在走到岑缨房屋附近时,停步驻足,抬眼张望了一番。
沉默片刻,萧洛安微扬起下巴,抬脚往外而去。
盖有大周国玉玺的和谈书很快送到了边关,又从边关送到了金卫国国主,李君诚的手中。
亲自盖上金卫国的玉玺,李君诚松了口气,将其中一份送还到大周国。
两国的和谈书最终回到了大周国皇帝的手中,被妥善保管安置。
和谈就此顺利达成,从此以后,大周国与金卫国两国再无战事,边关和平,贸易往来,两国通婚……
相关的条例由朝廷陆续颁布,交由地方官府和西陲军一并按章办事。
回归故里,重建家园,减免税收,扶持农耕……
衙门口的告示一日一张新的贴了出来,让百姓们一日比一日高兴。
许多背井离乡多年之人,激动的在衙门口下跪,感念朝廷恩德,更有人欢喜地在街上放声高歌,洒了钱袋中的银钱,以示心中激动。
更有许多街上的铺面,为了沾一沾这样的喜气,讨个好彩头,或是打折优惠,或是赠送添头,甚至有人在门口免费分发一些糖果吃食。
各家各户挂上了喜庆无比的红灯笼,穿上了崭新的衣裳,点燃过年才舍得花钱买的烟花爆竹……
一时之间,毗邻边关的县城、府城、村镇,皆是欢喜热闹,堪比过年一般。
百姓们欢喜,西陲军中亦是欢喜无比。
其一,是因为往后太平无战事,他们再不必像从前一般过刀头舔血,今日闭眼前要祈求上天保佑明日还能再睁开眼睛的日子。
更不必经历那种眼睁睁看着出生入死的兄弟在自己眼前倒下,但无能为力的痛苦。
其二,是朝廷下令,对整个西陲军论功行赏。
上到指挥使,下至兵卒,乃至是伙房中的伙夫,皆是根据素日在军中的军功,得到了相应的赏赐。
职位提升,银钱奖励。
前者不必说,备受人尊敬,而后者更是令人开心。
白花花的银两,沉甸甸的铜钱,尽数装到钱袋子里面,伸手掂上一掂,压得手疼,更压弯了唇角,只觉得这么多年的出生入死,此时算是值得了。
这其三,则是西陲军中要进行整改。
边关再无战事,西陲军自然也用不了这般多的兵卒。
家中尚有家人,想要归乡与家人团圆的,便由西陲军中发上一笔安家费用,再开具一份文书给户籍所在处的县衙,让县衙酌情安置,确保兵卒往后有生计仰仗。
若是家中无人,不愿归家,或是家便在附近的,可考虑留在军中,为西陲军开荒种田,确保西陲军能够自给自足。
而农闲之时,则是按日操练,保持应有的战斗能力,以应对往后可能出现的不测,亦可帮衙门官府做些剿匪清乱之事。
总之,选择权尽数在个人,来去自由,没有任何负担,且往后皆有不错的前程。
这让所有的兵卒忍不住欢呼出了声。
尤其是那些离家多年,十分思念家人的兵卒,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险些要当场跪在地上,叩谢厢指挥使和当今圣上的恩德。
而那些没有家人,无处可去的兵卒,此时亦是松了口气,与同样孑然一身的兵卒,当晚便欢欢喜喜地凑到一块,喝上几杯小酒,好好热闹一番。
因为这几件事情,这段时日的西陲军中可谓是热闹无比。
亦是忙碌无比。
毕竟要分发这般多的奖赏,安置这般多的兵卒,规划往后西陲军的日常安排,任何一个环节皆是不能出错。
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